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马克思主义与农政研究

城乡关系变迁、工业扶贫变革与共同富裕道路的构建

邢成举;李小云;石宝峰;吴雨霞;5-18

 

小农户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处境变化

陈奕山;19-30

 

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

尚静;张和清;31-41

 

制度设置、权责分配与运行逻辑:对当前两类驻村干部制度的比较

余练;42-53

 

乡村振兴背景下扶贫产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祝睿;54-63

 

农村养老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陈欣欣;陈燕凤;龚金泉;贾媛;孟琴琴;王格玮;王亚峰;颜力;杨鹏;赵耀辉;64-77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供给现状及多元化探析

张艳霞;刘远冬;吴佳宝;王佳嫒;78-90

 

探索中国式农村医养结合

李玲;黎嘉辉;91-102

 

“共振式增能”:农村养老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基于水村和清村的经验研究

马凤芝;王依娜;103-112

 

新时代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历史脉络、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陆杰华;郭芳慈;陈继华;陈迎港;113-122

 

“学党史”书评专栏

地权与中国土地革命——《寻乌调查》

向勇;123-128

 

苏区革命再认知——《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王震;129-133

 

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研究的新进展——《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

董昊;134-138



城乡关系变迁、工业扶贫变革与共同富裕道路的构建

邢成举1  李小云2  石宝峰3  吴雨霞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小农户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处境变化

陈奕山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新中国在小农户大量存在的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也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各家各户被统一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粮食生产,输送粮食支援城市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决策和生产行为汇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的生产决策自主性和粮食消费受到计划体制的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小农户难以掌握高价值的现代生产要素、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增加在产品销售中的利益份额。在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公共部门应更加重视保障弱势小农户的利益。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

尚静张和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当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嵌入理论,以社会工作在广东一个山村推动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及策略。积极介入生计是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和着力点。在介入生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需要遵循"经济嵌入生态—社会"的逻辑,通过识别生计资产、组织合作生产、构建扁平化市场、营造社区共同体等行动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社会工作基于上述逻辑及策略的社区实践有助于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迈向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制度设置、权责分配与运行逻辑:对当前两类驻村干部制度的比较

余练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摘要:驻村干部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既保留了党联系群众、走进群众的传统,又合理地利用了科层制中资源向上分配的逻辑。不同类型的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和联村干部在制度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包村干部制度具有跨层级的特点,它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客观上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强制性权力。而联村干部则在不断提升国家的基础性权力,使国家力量不断向基层延伸。两种驻村类型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资源不足、治理能力欠缺的困境。驻村干部制度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国家或基层的需要下主动介入或退出,这构成了国家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并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非常强的制度伸缩性和柔韧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弹性和韧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同驻村干部制度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两者优势,协力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扶贫产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祝睿

兰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扶贫产品标识实践在扶贫具体目标、扶贫手段集成程度、标识的标注内容和标识的法律形式等维度展现出多种类型。扶贫产品标识实践目前存在信息规制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标识类型体系建设不足、标识合规性管理不足、认证法律形式缺失、扶贫产品标识制度规模有待扩大。在乡村振兴中,有必要建立健全扶贫产品标识法律制度。立法原则为保障消费扶贫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正确性;立法内容主要包括标注管理法规、标识标注标准、认证管理法规、认证过程标准;立法实践应注重跨产品标识领域、跨地域、跨贫困治理机制的经验比较与协同;立法模式应采取央地协同的框架型立法。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陈欣欣1  陈燕凤2  龚金泉1  贾媛1  孟琴琴1  王格玮1  王亚峰  1颜力3  杨鹏3  赵耀辉3

1.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以及长期的城乡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村养老面临比城市更加严峻的挑战,亟待科学研判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未来将因人口转型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和城市相比,农村老人的失能化程度更高、照料负担更重、空巢化速度更快、养老经济支持能力更弱。当前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失衡、农村养老服务照料缺口更大、社会化程度低、医养结合面临诸多实践性困难。为了满足农村日益增加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和医养结合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供给现状及多元化探析

张艳霞  刘远冬  吴佳宝  王佳嫒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国家通过渐进式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政府不断充实养老保险资金,加强对贫困、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央和地方虽然探索了不少经验,但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供给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而且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应该加强农村养老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农村,优化政策,建立多元混合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供给体系。

 

探索中国式农村医养结合

李玲  黎嘉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本文对中国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背景、一般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梳理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大、低龄人口占比高、身心健康问题突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低,对优质医养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目前,农村医养结合已形成许多成功的模式,但也存在医养结合层次低、农村医疗资源缺乏、筹资体系缺失、专业人才缺乏、"治未病"的理念没有有效体现、老人健康数据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改进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未来农村医养结合发展可分为建设、补充、夯实三个阶段,逐步建立优质的农村医养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老人医养服务一体化。

 

“共振式增能”:农村养老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基于水村和清村的经验研究

马凤芝  王依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农村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新阶段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基于农村养老需求,描述和分析了X县水村和清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实践,并从水村案例中总结出"共振式增能"的新型共同体构建模式,从而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

 

新时代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历史脉络、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陆杰华1,2  郭芳慈2  陈继华2  陈迎港2

1.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农村养老制度设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并从顶层制度设计的角度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速度加快、城乡倒置、家庭空巢化加剧、女性老人占比高、未富先老等新特征。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和政策变迁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推进和形塑五个特点明显的不同阶段;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在构想、法制法规体系、养老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初显成效。不过,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在超前应对、城乡分治、政策碎片化、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今后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应在创新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在超前应对、关注重点群体、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多元主体、推动专业化服务方面做好整体框架设计。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3. 《世界农业》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转】

  4.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转】

  5. 《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